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方剂学》学后感
文/高级西学中班 蒋 俊
从《方剂学》第一堂课开始,我就被深深的吸引。这首先源于自己对这门课的兴趣,因为在上课之前不止一次听人家说起《方剂学》怎么怎么的,所以总想自己好好地弄弄明白。其次是连校长的上课风格深深吸引了我:在课堂中,连校长拿着一本非常旧的教材,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每个方,或结合自己从医过程中的案例,或以杏林典故切入,信手拈来,不但授人学业,还传授国学基础和行医之德,引人入胜,回味无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连校长引用了前辈之语“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老师教导尤在耳边萦绕,学期却已结束。回顾自己学习《方剂学》以来,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记得连校长第一堂课就跟我们讲“理、法、方、药”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方剂学》,既有非常重要地基础性,又以临床应用为目标,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并高度统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剂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每个方都是证、法、方、药的有机整体,其中的紧密联系,必须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知识为基础。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讲“论病之法,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因此纵观整本《方剂学》教材,其实也是以此为原则来分章节的。“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故方有无量,而人的精力有限,连校长择其百方而教。这100首名方,皆是古往今来医家经验结晶。通过这100首方的学习,自己能熟悉和掌握蕴含的治病经验、组方方法和配伍规律。记得连校长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提起,方剂学的奥秘在于组方的方法、配伍和剂量的变化。所以同样的病证,不同的人开出的处方当中,药可能是同样的几味药,但组方思路不一样,用的剂量就不一样,效果就完全不同了。这一点在自己临床当中也深有体会。
药物的配伍应该是组方的核心。药有个性之长,方有合群之妙!在药物的配伍中,个人感觉最重要的应该是君臣配伍和药对配伍。君臣配伍是是方剂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配伍决定一个药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比如我是儿科医生,临床上外感病经常碰到,常常用到桑菊饮与银翘散。一开始经常弄混,觉得差不多,反正都是疏风清热的解表剂,所以临床当中应用疗效并不怎么样,总感觉吃中药效果不佳。后来慢慢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二者均用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等药,都治外感风热证,但桑菊饮以清宣肺热的桑叶、菊花为主药,配伍肃降肺气的杏仁,着重于肃肺止咳,用于温初起、表证较轻、邪热不甚、肺失清肃之咳效果不错。而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主药,配以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等辛散透表之品,着重于解表清热,用于温病初起、邪热较甚,尤其是卫表之发热,并有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等证者。二者虽有细小差别,但临床上疗效却能见证一个方用得对和不对。我记得有一14个月的小朋友,外感风热咳嗽,我开了5天桑菊饮,结果病人家长第3天跑来问我,吃了2天咳嗽好了还要不要继续吃。可见若能用对了方,疗效可以立杆见影,中医并非慢郎中!当然,方剂学中的药物配伍,除了相须、相使等增效的配伍形式外,连校长还给我们讲了去性取用、治疗主证和主要兼证、治疗主因和主证,以及某些特定的君臣配伍等,目前我正在摸索和进一步地体会当中。
在讲方剂的过程中,连校长还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的药对。作为中药复方的核心,药对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形成某一基本的特定功能。比如甘草加芍药缓急止痛疗效甚好,临床上有的腹痛病人,西医常以654-2等解痉药对症治疗,但疗效不持久,而甘草和芍药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再如讲到小柴胡汤时,连校长给我们讲了半夏加生姜能降逆和胃,人参加甘草能补气扶正,生姜加大枣能调和营卫等等。诸如此类的药对,用好了疗效确实很好。
当然佐使配伍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佐使配伍,常常能达到增强疗效、制约药性减少毒副作用、使药效升降走守到达病所等效果。比如连校长在第一堂课中就举了使药的几个例子:柴胡引药入肝胆,牛膝引药入下肢,胸中药引可用桔梗;再比如清营汤中配银花、连翘透热转气,体现了营分热证的特点及治疗原则;又如黄龙汤中配桔梗,则能宣肺气而通肠府;再如芍药汤中配肉桂,则能防苦寒伤阳;败毒散中配人参,则能扶助正气、鼓邪外出等等。佐使配伍也是方剂规律使然,说明一剂药中,各药皆非孤立,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综合反应的。
以上诸多体会,无非是对方剂学的一些理解。而我认为学习方剂学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应该说,学习方剂学是非常辛苦的。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背诵、不断地理解、并不断地使用和总结。方剂学的每一个名方,都有方歌需要背诵。这个学习背诵的过程是必要的,也是辛苦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分类整理。《方剂学》里的各个方,都是以八法为基础归类的,老师上课也按这个归类给我们进行讲解。我们在课堂里学的这100首方,都是各个治法的代表方。因此在记忆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汗法,其方剂为解表剂,而表证又可分为风寒、风热、体虚外感表证等。故解表剂中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等法,辛温解表剂的代表方为麻黄汤,辛凉解表剂代表方为银翘散,扶正解表剂的代表方为败毒散等。而辛温解表剂也还有区别,比如风寒表实证适用麻黄汤,风寒表虚证适用桂枝汤,外寒内饮适用小青龙汤。这样分类整理,思路相对清晰,非常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记得佛法当中修行次第有“信、解、行、证”。我觉得与学习方剂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学习和理解之后,若不能在日常工作当中去实施、去实践,那不可能有很好的体会,也不可能有所得。如止嗽散出自程国彭《医学心悟》,教材上写着“治诸般咳嗽”。当时我看到此方时非常高兴,因为我每周要上半天的“咳喘门诊”,碰到最多的是咳嗽病人。我们本地有一句俗话,叫做“医生看咳嗽,眉头都看皱”,说明咳嗽并不是一个易治的病。所以看到有这一方,大喜呀,可是开头一段时间用下来,疗效并不理想。于是反过来仔细再去看书,看文献,看方解,看加减和化裁。这才明白,这个方虽然是“治诸般咳嗽”,其实是个解表剂,主治外感咳嗽,用于宣肺疏风、化痰止咳,且解表之力较弱,多用于表邪将尽、肺气不利的咳嗽。本方虽说性平和,但总归是辛温之剂,肺阴虚燥咳者要注意配伍;而且风寒初起者,应加苏叶、防风、生姜等以散邪;肺热咳嗽者,应加贝母、知母、瓜蒌、黄芩等。所以如果平时经常使用,反过来可以促进学习,以用促学!其实止嗽散只是一个小例子,方剂学真正困难的在于对用法和剂量的掌握,我想这也许正是为什么连校长在课堂中不断地提到,方剂学的奥秘就在配伍和剂量当中!
最后提一点想法,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1、许多人认为方剂只是一张处方,这是不对的。方剂应该是中医“证、法、方、药”的统一体,其本质就是一种疗法的具体体现。比如我们临证时也许常会碰到应用某经典方剂无效的情况,而我们如果重新审视方剂的剂型、煎服法、服后宜忌等问题,疗效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比如你用桂枝汤用于治疗感冒疗效并不甚好,然后你注意到方后“饮后啜热稀粥”一语,便嘱患者药后啜粥,收效始著。
2、可以借助现代一些工具来学习和分析方剂。每个方都是有其结构的,因此可以列出不同地结构,比如单行式、相须式、主辅式、复合式等,以此做解,助于理解和记忆。
3、临证当中,证、机、法、方是环环相扣的。然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却往往没有这么简单。而在复杂的关系当中,是否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呢?方剂可否直接辨证呢?其实这在《伤寒论》当中有非常好的体现,比如“×××证者,××汤主之”,“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等等。
4、临证处方,什么时候该掌握原则性?什么时候要灵活化裁?什么时候该创制新方?什么样的处方才是新方?这是学习《方剂学》我们应该思考或者说应该不断思考和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