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与人参齐名的药
浙江中医药大学 宋捷民
白术最早见于辞书之祖《尔雅》,称为“术,山蓟”。术是一种以形态命名的药物。李时珍说: “术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故称其为“术”。术有红白两种,古代不分,一起应用,在长期使用中渐渐发现两者功效相异,到宋代开始,分开使用,白者称白术,红者称苍术。今天主要讲讲白术。
白术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于潜产者最佳,称为“于术”,是有名的浙八味之一。以冬天收的为优,又称“冬术”。白术原来野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产地几乎已绝迹。现各地多为栽培,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钱塘县志》)记载:“白术生杭越,以大块紫色为胜,产于潜者最佳。”明清以来于潜产的白术一直被列为贡品。野生於术更加珍贵,切开之断面呈淡黄色菊花形,如伴有珠砂点,清香无比者,被视为术中极品,可与人参相提并论,药界常称 “南参北术”,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就是指因水土之异,气候之差,北人食白术进补功效尤如南人食人参。据《于潜县志》记载:清同治,光绪年间,于潜城,店铺昌隆,高挂“道地药材”“经销於术”,挑选形如佛手、鸡腿、鹤形、竹鞭之白术,精工巧制,留柄五市分并系上红线,装于精致之盒中,作珍品,出售给全国各大著名大药店,如同仁堂、达仁堂、鹤年堂、同济堂等。售价几近人参,声名为之远播,江、浙、川、湘、鄂、沪药商也来贩运,并出口至海外。
白术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主要用根茎。口尝味甘、苦,药性温,善于入脾、胃经。《神农本草经》将该药列为上品。谓其“久服轻身,延年,不饥。”金元时期名医张元素谓白术“除湿益燥、和中补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临床上本品以健脾益气,燥湿为主,又能利尿,止汗,安胎。
白术的应用
1.白术甘温,入脾胃经,善于补气健脾,对于气短倦怠,食少便溏或泄泻等患者。单用本品熬膏服用,即可产生疗效;若与人参同用,则药力更佳,如参术膏;若再加入茯苓、炙甘草,则健脾益气作用更强,如四君子汤。
2.治疗婴儿腹泻用白术20g,鸡内金12g,炒黄,研末过筛,苹果1个,取50g捣烂,并与上药混合成糊状。每次15g,每天4次。治疗45例。结果:总有效率80%。
3.治疗若小儿脾虚流涎者,可单用白术捣碎,加水和食糖蒸汁服,如白术饮。
4.对于脾气虚衰,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胃与子宫下垂等症。常用本品与黄芪、升麻等配伍,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如补中益气丸。
5.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可治疗脾虚水肿。常与茯苓、泽泻等药配伍。
6.对于常常自汗者,或恶风易反复感冒者,多配伍黄芪、防风同用,如玉屏风散。
7.白术补气健脾。脾健气旺,则胎儿得养,加之白术本有安胎之效。若气虚兼内热,而胎动不安者,与茯苓同用,如安胎丸。若气虚胎动不安,胎萎不长者,配伍党参、茯苓等药,如助胎方。
8.口腔经常溃疡者,用生鲜白术每次25克当茶饮、可连服一周。
9.对于胃溃疡,胃糜烂,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者,用野生白术炮制后单味,每天8克左右沸水冲泡当茶饮.一般可服用三周,具有修复胃肠道黏膜,促进溃疡愈的作用。
10.重用生白术(30—60g)有通便之效,单用水煎服即可。能使干燥坚硬的大便变软,容易排出,而不引起腹泻。
11.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麸炒白术、泽泻、薏苡各30g。水煎服,每天1剂,1天3次。
12.治疗慢性腰痛:白术30g,炙山甲6g。加入20—30度的白酒100ml,煮沸30分钟,将药液滤出,同法提取2次,合并药液。日服1剂,1天2次,连服2—3剂。
四君子汤
用量与服法
白术煎服,常用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大量30g生用可通便。
【使用注意】
1.白术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服用。
2.吃白术时,忌服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3.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