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张处方

文/浙江中医药大学 陈健尔


  说起我的第一张处方,就想起了我的恩师刘中柱老师,那还是40多年前的事了。1972年还是文革期间,那一年企业招工,我成为宁波铜材厂新员工的一员。记得工作一个星期后厂长把我叫到办公室,第一句话就问我:“你简历上的字是不是你自己写的?”我说是的。他说紧接着说:“你的字写得很好。我们工厂没有医务所,职工看病要去临近工厂的医务所看病,很不方便。厂里计划建立一个医务室,送你去学习,回来后当厂医,你是否愿意?”我说“愿意”。于是几天后,我就去了宁波市海曙区孝闻街道医院学习。

 

 

  我在医院的第二个轮转科室是外科,外科主任是刘中柱老师,他是宁波市著名的中医外科医师(最早的一批国家级名中医)。刘老师擅长乳腺病的诊治,我跟着刘老师学习中医,前后差不多有一年多时间,是他把我带上了学习中医之路。起初,我跟着刘老师抄方,同时学习中医外科尤其是乳腺病的诊治技术。平时又自学一些中医书籍,背诵汤头歌诀等。慢慢地,对刘老师的中医诊治方法开始有了自己的体会。刘老师很放手,手把手教地教我望问闻切和中医外科的技术操作。等我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又鼓励我大胆提出诊治意见和处方用药的想法,并加以点评,指导我逐步开始独立地诊治疾病。

 

 

  记得我第一张开的处方是治疗一位产后患急性乳腺炎的病人。该患者产后一侧乳房局部红肿热痛,排乳不畅,伴有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诊断为乳痈(早期),治宜采内外兼治方法。辩证:中医认为,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肝气郁滞,乳络闭阻,脾胃失运,郁而化热。故内治拟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乳消肿。方用瓜蒌牛蒡汤加味,兼用三黄散局部外敷。处方:瓜蒌、牛蒡子、天花粉、黄芩、山栀、金银花、连翘、皂角刺、柴胡、陈皮、青皮、甘草、王不留行、路路通。方中瓜蒌性寒,味甘,有清热散结消痈的作用;牛蒡子性寒,味辛、苦,能清热消肿;银花、连翘、山栀、黄芩、甘草清热解毒;皂角刺消肿托毒,柴胡、青皮、陈皮疏肝散结,行气通络。加王不留行、路路通两味药以通络下乳。服药和外敷一周后,寒热消退,乳房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减轻,复诊继续本方加减并外敷三黄散后痊愈。

 

皂角刺


王不留行

 

  师从刘老师的这段学习时光,使我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结束后,我在工作中一直运用中医方法治疗一些最基本的常见病。之后,又参加了卫生局组织的中医学习班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和疾病诊治方法。高考恢复以后,我考入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次又有幸能参加西学中班的学习,比较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省中医药学会和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特别是有许多中医大师和名家亲自给我们授课,跟着名医抄方,学习了理论知识和许多宝贵的临诊经验,使我们受益匪浅,对中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