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香佩疗法,你了解吗?

文/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  陈华

 

  中药香佩疗法又称佩戴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它是将芳香性中草药制成香囊(香袋)或服器(如护膝、口罩、坎肩等)佩戴于身上,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香佩疗法历史悠久,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至周代有了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有佩戴芳香性植物以防秽避邪,清代有用中药香囊佩戴胸前预防四时感冒、瘟疫等的记载。香佩疗法一直流传至今,在民间留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风俗。

 

 

  古代民间香囊大体有五种类型:头戴型、肩卧型、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寓意以及佩戴方法。

 

  一是头戴型:主要供孩子们头上佩戴,常用彩色布和彩线做成虎头、猫头、兔头及各种动物头型帽,端午节戴上以祛邪护身。

 

  二是肩卧型:一般以猛虎雄狮为图样,绣成头大身小、有爪无腿的老虎、狮子,缝在孩子衣服的肩上,以祛邪恶。

 

  三是胸挂型:这种类型样式繁多,最为常见,一般用双股彩线把香囊连起来,挂在胸前衣扣上,内容常为吉祥如意的动植物,表达人们盼福求安,五谷丰登的心愿。

 

  四是背负型:这种类型主要为“五毒背心”。绣上蛇、蝎、蜥蜴、蜘蛛、蜈蚣五种小动物的图样,缝在孩子们上衣的衣背上。这些小动物本是有毒的,端午这天却要穿在身上,表达了古人“以毒攻毒”的哲学观念和护身心愿。

 

  五是脚蹬型:多为飞禽走兽头型的图样,如虎头鞋、猫头鞋、蝴蝶鞋等,这种香囊左右鞋双双对称,古以左为阳右为阴,寓古哲学阴阳平衡之理,取避邪护身、成双成对、并蹄腾飞之义。

 

  香佩疗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尤其对感冒、厌食、鼻炎、失眠等病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香佩疗法以芳香性药物为主,具有芳香辟秽、开窍醒神、祛邪解毒、清热消肿、安神定志、醒脾开胃等功效。芳香性中药挥发之气味通过口鼻粘膜、肌肤毛窍、经络穴位,经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起到调节气机、疏通经络的作用,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由于此法多使用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使人闻之顿觉心旷神怡,再加上民间在端午时节,一直流传着儿童佩戴香囊,以避秽防病的习俗,素有香囊“消灾辟邪”的说法。因此,心理上的治疗因素亦不可忽视,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香佩疗法用药也需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不同的药物组成,发挥的作用各异,以芳香辟秽、祛邪解毒药物为主的用来预防感冒;以开窍宁神、安神定志为主的则用于防治失眠;以芳香醒脾、助运开胃为主的可以防治厌食等等,不同的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配方制成香囊,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疾病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