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传承

文/朱寅 王晓鸣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录下中医学术传承的“第一次”。

 

  扁鹊年轻的时候,是一家客舍(政府招待所)的经理。有位叫长桑君的老者,经常下榻在这里。别人都拿他不当回事,只有扁鹊觉得他不同寻常,接待他十分客气周到。原来这位神秘客人是一位神医,经过十几年的交往,他认为“扁鹊非常人”,且自己年老需要一位传人,才悄悄地把“禁方书”,也就是他治病的秘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扁鹊。

 

  打那以后,扁鹊离开客舍,奔波在华夏大地,为百姓诊脉治病。

 

  扁鹊后来也收了很多徒弟,又写了《扁鹊内经》《扁鹊外经》《难经》等著作,是早期脉诊的倡导者。司马迁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司马迁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我国正史中现存最早的一篇为医学家所作的传记,记载了扁鹊对中国医学的卓越贡献。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从金元争鸣到温病诸家,两千多年来,中医通过师徒相授、著书立说的学术传承方式创造了许多辉煌。不过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缺点:一是易受门户之见影响,传承一家经验,学术上难免狭隘;二是带教方式规模小,效益低,成本高;三来徒弟能否学到真本领全靠师父是否愿意传授,教学方式局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我们常听到“祖传秘方”这个词,跟很多传家宝一样,是不会教给外人的;反而自家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学起来肯定比外人快很多。这就是古代中医多世家的原因。

 

  建国以来,中医药教育实现了由传统师承方式向现代学院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学问的传承最大程度得以实现公平。但也存在青年一代中医经典读得不多,临床跟师不重视,中医思维方式“西医化”等问题。而另一方面,部分中医世家的嫡传弟子渐渐减少,后继乏人,甚至失传。

 

  国家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支持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中药的师承教育。

 

  这次我们对宁波中医世家与流派的采访,发现传承工作做得好的中医世家与流派,都能吸引一大批年轻中医拜师学习。如董氏儿科、钟氏内科、宋氏妇科、张氏内科、陆氏伤科等,他们除了传给自家孩子外,还广收学生,带出了不少名医;而劳氏伤科、严氏外科等世家,更是由外姓弟子撑起了传承的大梁。

 

  我们欣喜地发现,宁波有坚守和担当的中医贤达,在中医学术传承这件事上,展现出了开放、共享的理念和广阔的胸怀。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学问,更是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