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学后感

文/高级西学中班  朱锐明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对方剂学课程的系统学习,使我对方剂学中“理、法、方、药” 的辩证关系加深了理解,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以药成,以法统方”是方剂学的精髓。在中医临证中往往需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再确定治疗方法,并根据理、法、方、药之间的联系,明确组方的基本结构和药物组成,因而中医药断然不是中药简单的堆砌。

 

 

  在方剂的组成中,药物的配伍是组成方剂的核心,在方剂学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君臣佐使和药对配伍,领会了“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的名言,同样的药物,君臣佐使的不同,剂量的些微差异,形成不同的处方和功效,同样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5味药组成的几张方,桂枝汤桂枝、芍药药量相等,桂枝辛温发散,温通卫阳,芍药味酸收敛,固护营阴,一散一收,阴阳营卫两面俱到,既可疏风解表,又能调和营卫,用于太阳中风表虚证及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所致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和病常自汗出,伤寒汗出解后,半日许复烦诸证;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为君药,全方有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主治汗多损伤心阳,下焦寒气乘虚上冲的奔豚病;而桂枝加芍药汤倍芍药为君药,酸甘化阴,可缓急止痛,全方温中扶虚,缓急止痛,用于脾阳受损,外邪乘虚陷入太阴,中气不和,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腹满时痛。药对的配伍也是中药复方的核心,临床常用的两味中药配伍,构成简单,却具备了基本的主治功能,是经典复方疗效的直接体现,他们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以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同一味药的不同药物所组成的药对,表现出了不同的作用,如芍药与桂枝、与大枣成为药对,均有各自的妙用,在运用和药味的加减变化时,力求药对的配伍。


  从前,我曾经看到过一些中医师开出多达二三十味药的处方,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药味并非越多越好,实践表明,若辩证准确,组方合理,往往很少几味药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药味过多,不仅浪费资源,增加患者负担,而且容易造成诸多不良反应。

 

 

  中医方剂繁多,在《中国方剂大辞典》中,载方10万余首,我们很难将众多方剂全部掌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重要,我们要根据自己专业范围,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诊疗规范,对本学科常见疾病进行分型归类,并选择合适的处方,作为一名西医人员,要在西医诊断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根据中医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根据治法选择相应的成方,再对成方进行加减应用,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法,师其方而不泥其方”,在方证相应的原则下随证的变化而变化,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通过方剂学的学习,掌握“理法方药”的精华,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可在今后的工作中辨证论治,方证相合,变化应用,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