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如用兵
——《方剂学》学后有感
高级西学中班 尚建基
说起中医,似乎有些渊源,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不知不觉迈入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大门,而后才发现其中别有洞天,于是也开始了任重而道远的学习之路。
曾经一度认为方剂无非只是几个不同功效作用的中药组合以达到治病效果。接触了方剂学,慢慢才发现方剂学与中药学不同,方剂学重在配伍。当我不断了解它,越发感觉到它蕴含着很多哲学奥妙,让人惊叹与思索。它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每一味药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如同一支军队,用药如同用兵,如何将其进行排列组合,优化结构,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好比三国演义中“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一回中,赵云、张飞、糜竺、糜芳、关羽等诸将,各领其兵,各就其位,互相配合,大破曹军。方剂中不同药的排列组合也会带来天壤之别的效果,增一味则害,少一味则弱,不偏不倚才是正道。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觉得很多药理妙不可言,例如桂枝汤这首方剂,取之于伤寒论,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而桂枝汤更被称之为“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方中桂枝辛温发散,解肌祛风;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补中,助芍药以和营。再加甘草,五药合用,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其中几味药的加减更是变化无穷,如桂枝汤调和脾胃可用于妊娠恶阻,调和营卫治疗自汗症;桂枝新加汤,调和阴阳,调和气血,用于气血营阴不足之身痛症;小建中汤调和脾胃,温中补虚用于“腹中急痛”,虚劳不足之证。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论述很多,也可从中看出其临床应用的广泛,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它不仅用于急性病,也用于慢性病,已经囊括了感冒、内分泌疾病、风湿病、疟疾等等。一方尚且如此,古代如此多的经方,让我更加感受到方剂学的博大精深。
“方剂不仅仅是一张处方,其本质是一种疗法”。如桂枝汤,《伤寒论》中有道:“服已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因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借助以热粥,肺主皮毛,汗所从出,啜热粥充胃气,以达于肺,试想假使桂枝汤不予啜热粥助其药力,或将其改成丸剂,纵使经方再好也不能取得很好疗效。《伤寒论》中桂枝汤的还有诸多讲究:温覆微汗、见效停药、不效继进、药后禁忌等。药物煎煮也有技巧,如发表的药,用大火煮,取其“气”;攻下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由此可见,方剂不仅仅在方的本身,药物的服法和调护都相当重要。仲景在桂枝汤方后也论之甚详,在今后的学习与临床中也定当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