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思妙方
——学《方剂学》课程有感
文/高级西学中班 王敬民
原本以为《方剂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但听了连建伟老师的讲课,感到《方剂学》真是趣味无穷。连老师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一张张方子如数家珍,还带出许多典故趣闻,让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仿佛通过时光隧道,与古代先哲们对话,领略他们的睿智,体味他们每一张方子的精妙,不禁拍案叫绝。连老师还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医者仁心,厚德载物。在学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思考。现将一些体会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方剂的不传之秘在于量上
1、小建中汤与桂枝汤:方中药味相同,均由芍药、桂枝、灸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但小建中汤中芍药用18g,桂枝汤中用9g,治疗的病证完全不一样,前者治里寒证,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芍药在这里主要是益阴血,与甘草同用具有酸甘化阴之用;后者治外感风寒证,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与芍药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起调和营卫的作用。药量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
2、补阳还五汤:功用补气、活血络;主治中风证。方中重用黄芪120g,起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 祛络通。如黄芪用常规剂量10-15g,就达不到活血通络的作用。
二、补泻结合,以防滞腻
六味地黄丸:方中熟地滋肾阴,山茱萸滋肾益肝,山药补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而方中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此谓“三泻”,补泻交替,三补的用量大于“三泻”的用量,说明仍以滋补为主。“三补三泻”,以防滞腻。
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1、右归丸: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等滋阴益肾;而肉桂,制附子加血肉有情的鹿角胶,均属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此方虽为温补肾阳,但仍有4-5味滋阴之药,所谓阴中求阳。
2、左归丸:此方虽滋补肾阴,但方中鹿角胶偏于补阳,牛膝强腰膝、健筋骨,故有“阳中求阴”之意。
四、消瘀不伤正,止血不留瘀
1、桃仁承气汤: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大黄下瘀泄热,桂枝通行血脉,芒硝泻热软坚,久用易伤正。用灸甘草益气和中,并缓诸药峻烈之性,使祛瘀不伤正。
2、四生丸:方中生柏叶凉血止血,生地清热凉血,并能养阴生津;荷叶、艾叶既能止血,又能散瘀滞,使止血而不留瘀。
五、母病子治,子病母治
1、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方中用黄连泻心火,吴茱萸辛热,少量反佐以制黄连之寒。肝木与心火呈母子关系,泻心火以平肝木。
2、五皮散:利湿消肿,理气健脾。主治肝虚湿盛,皮水。方用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因病在皮,以皮行皮。而肺主皮毛,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以陈皮、茯苓皮健脾,土旺则可制水。
学习《方剂学》,一定要对每张方子细细体味,方知其精妙。求术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好方剂,将其应用于临床,随证加减,灵活应变,在实践中验证,在验证中提高,让中医经方发扬光大。